中国《易经》学说

2012-06-20 21:13:23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众多文化典籍中,中国《易经》是一部古老而又久经不衰的书籍。它的科学极为尖端。对现代数学物理学生物学气功医学等众多科学的贡献是很大的。

    《易经》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是中华文化宝库的“第一奇书”,一直被人们誉为“群经之首”。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早已被国内外科学界和文化界肯定。可以断言,如果一个人没有真正了解易理,欲图建功立业,应对变化莫测的社会生活,掌握机遇和命运,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说,中国《易经》是一部实用而且举世罕见的处世经典。

    李瑞环同志曾经指出:“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部极其丰富,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当今世界上,凡是炎黄子孙,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他良知未泯,都不能不为辉煌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感到骄傲。更好的使人类这一文化宝藏发扬光大,为四化建设、振兴中华服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因此,学习和研究《易经》是弘扬中华民族的华夏文化,使这一古老文化为社会服务。
  
    中国《易经》是怎样而来的呢?
  
    在这里根据系辞上、下传注解和我个人研易三十余年的体会,谈一点学说。孔子说“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逆,是故易,逆数也。凡是在上面的东西都叫做天,脚踩的东西都叫做地。上天是人为的,假定的,可是人为的假定中心就分了上下,所以就说“天地定位”。“山泽通气”等于人一样,鼻子通下面,身体内部及毛细孔是通的,就是“山泽通气”的道理。震卦为雷,巽卦为风。风就是大气层,大气层摩擦就变成了雷电。又如太阳跟月亮永远也不会在一起,永远都是太阳上来,月亮下去;月亮上来,太阳下去。也就是说水多可以灭火,火多可以把水烧干。这就是“水火不相射”的道理。所以天在上,地在下,乾坤的位置就定了。天动地静有一定的规律,阳刚和阴柔就断然分明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吉与凶就产生了。在天上形成日月星辰,在地上形成山川草木,变化就显现运行。寒暑相互交替,乾道成男性,坤道成女性;乾创始万物,坤养成万物;乾以平易让人了解,坤以其简约显示功能。平易就容易了解,简约就容易顺从,容易了解就有人亲附,容易顺从就可建立功绩。有人亲附可以持久,建立功绩可以光大,持久是贤人的品德,光大是贤人的事业。因此,明白乾坤的平易和简约就掌握了天下的根本原理。掌握了天下的根本原理,就能在天、地、人中确定阴、阳、刚、柔、上、下、贵、贱的位置。

    伏曦、周文王、孔子等人设置了八卦及六十四卦,观察卦象和爻象,撰写文辞系于卦爻之下以揭示吉凶,阳爻阴爻相互推移而产生变化。因此,吉、凶象征着得与失,悔、吝象征着忧和愁。卦、爻的变化象征着事情的进和退,刚、柔象征白天和黑夜。六爻的变动,反映了天、地、人三道的规律。因此,君子平居而观察的是《易》的象,喜爱而玩味的是爻辞。
 
   
《彖》辞是总的说全卦卦象,爻辞是分说各爻变化的,凶、吉说明事情的得和失,悔、吝说明小有过失,无咎说明善于补救过错。因此,贵贱的分别在于所处的爻位,大小的确定取决于各卦卦体,凶吉的辨别存在于卦、爻辞中,忧虑悔吝在于分辨吉凶之间的细微界限,震惧无咎取决于内心的悔悟。因此,卦有阴阳大小,卦、爻辞有风险、吉利。卦、爻辞是为人们办事指示方向的。

    《易》理与天地之道相等,所以能包罗天地万物的规律。仰观天上的日月星辰,俯察地上的山川草木。因此,能知晓阴阳变化的原理。推本求原,循流探终。因此,得知事物发展的规律。精气凝聚生成物体,游魂离散发生变化,由此可知鬼神的情壮。易理和天地之道相近。因此,不能违背天地的规律。《易》周知万物而以其阴阳变化规律济助天下,所以不会有差错。顺行天道,正直而无流弊。乐天知命,无所忧虑。随遇而安,宽厚爱人。所以能广施仁爱。

    《易》囊括天地间的一切变化而无偏失过分,屈曲委细地成就万物而不遗漏,通晓昼夜阴阳变化规律而无所不知。玄妙之道变化无形,而《易》也没有固定的形体。一阴一阳相互变化叫做“道”。继承道是善,成就道的是性。仁者见道是仁,智者见道说道是智,而有人天天用道却对道茫然无知。所以说真正的道,很少有人知道。道显现为仁,却把所以为仁的作用隐藏起来,它鼓动万物自然生长,却不和别人一起忧虑济世,它的公德、业绩大极了。养育万物并使之繁荣,这叫做大业;生物不息推陈出新,这就做盛德。阴阳变化而生生不息叫易,天成其象叫乾,地效法天道而成其形叫坤,穷尽蓍数预知未来叫占,通晓变化叫事,阴阳转化不可测知人们叫神。
   
   
《易》太广太大了。论述远处的事物,遥无止境;论述近处的事物,精审正确;论述天地间的事物无所不包。乾,静止时专一含蓄,起动后刚直不屈,所以能大生万物。坤静止时合拢闭藏,起动后开阔展布,所以广生万物。易理广大可配天地,变化变通可配四时,阴阳转化的规律可配日月,平易简约的至善道理可配最高道德。孔子说:“《易》是至高无上的。《易》是读书人用来提高道德修养,扩大事业成绩的。智慧贵在崇高,礼节贵在谦下。崇高仿效天,谦下取法地,天地设定了上下高低的位置。《易》道就在其中运行。用易理形成并存续天地之性,就找到了通向道和义的门户。

    我们看到了天下幽深难显的事物本质,摹拟其形态,刻画其性体,就叫卦象。看到天下事物的运动变化,观察它们的合会交通,提炼出规律并加以推行,撰写文辞义判断吉凶,就叫做爻。论述天下事物的变化,不使人迷乱。先摹拟形态,再讲述原理;先审议物性,再揭示变化;通过摹拟的审议,完成了《易》道的变化理论。

    占筮用以演算的蓍草五十根,其中一根不用,实用四十九根。把蓍草任意分成左右两份以象征天地两仪,从中取出一根挂在左手小指间,以象征天、地、人三才。把蓍草每四根一束以象征四季。把左右分剩的蓍草夹在左手的无名指和中指之间以象征积余日而形成闰月,闰月五年有两次,所以再把左边分剩的蓍草夹在左手的中指和食指之间。天数一,地数二,天数三,地数四,天数五,地数六,天数七,地数八,天数九,地数十。象征天的数字是五个奇数,象征地的数字是五个偶数,奇数、偶数相互搭配而各得和谐。五个天数相加等于二十五,五个地数相加的和是三十,天数、地数共数五十五,《易》就是用此推演变化以通达玄机之奥妙的。《乾》卦中所得的蓍草数为二百一十六,《坤》卦为一百四十四,和为三百六十,相当于一年的天数,上下经六十四卦,所得蓍草数为一万一千五百二十,相当于万物的数目。因此,经过四次营运(分二、挂一、揲四、归奇)就完成了《易》的一爻,变化十八次形成一卦,而每九次出现的八卦之一则为小成之象。引而伸之,从八卦到六十四卦,触类旁通,每卦通过六爻的变化又形成六十四卦。如此则天下的一切事物变化都概括无遗了。

    《易》能显现阴阳、变化、道德、品行。孔子说:“通晓变化规律的人,大概就知道《易》的作用了”。《易》里包含的圣人之道有四个方面,发表言论者崇尚卦爻辞,决定行动者崇尚卦爻的变化,制造器物者崇尚卦象、爻象,进行卜筮者崇尚占断原理。所以,君子在有所作为、有所行动时,总要先进行占问,然后据以发言行事。而《易》也总能影响占筮者的问卜,不管是远还是近的,不管是肤浅的还是深奥的,都能使人得知未来的事态。如不是通晓天下最奥秘的变化,谁能达到这一步?《易》没有思想,没有行为,静寂不动,一旦触动却能通晓天下万事万物,如不是天下最神妙之物,又怎能如此?
《易》是用来探索深奥的哲理、研究事物的隐微变化的,因为深奥,所以能启迪天下人的心志;因为隐微,所以能成就天下的大事;因为神妙,所以能不须急疾而万事速成,不须行动而目的达到。孔子所谓的“《易》有四方面的圣人之道”就是说的这些。

    孔子说:“《易》是作什么用的?《易》揭示事物本质,来完成事业,概括天地间的规律,如此而已”。所以《易》能启迪天下人的心志,用它成就天下人的事业,用它解决天下人的疑难。蓍数的性质圆通了而又神奇,卦的性质方正而又明智,六爻的一样在于用变化告知凶吉。用此三者(蓍、卦、爻)洗涤思虑,隐藏于密静之处,能趋吉避凶。神奇到能推知未来,明智到能隐藏往昔,谁能达到这一地步?——只有《易经》。所以《易》能上知天道,下察民情,创造出占筮神物以指导百姓的行动。如闭门叫坤,开门叫乾,一闭一开叫变,往来不断的变化叫做通,变化显现叫现象,形成物体叫器,制造器物供人使用叫法则。因此,事物的变化之前先有太极,太极生两仪(阴、阳),两仪产生四象(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四象产生八卦,八卦重叠变成六十四卦,推演判定吉凶,吉凶一定,事业必成。所以效法物象没有比天地更大的,变化亨通没有比四时更大的,高悬物象没有比日、月更鲜明的。所以天生神奇之蓍草、灵龟,古人取法而创立卜筮,天地四时变化,古人仿效而确立阴阳之道。黄河出现龙图,洛水出现龟书,古人取法而创作《易经》。《易》有四象,是显示事物变化的。有系辞,是告知卦爻含义的。系辞决定吉凶,决断疑难。
  
    八卦排定列序,卦象就含在里面。八卦重叠而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就含在里面。刚爻、柔爻相互推移,变化就含在里面。卦爻下面附记言辞以告知吉凶,爻的变动就含在里面。吉、凶、悔、吝,是爻的变动产生的。刚、柔、阴、阳是确立一卦的根本,变化会通,是为了适应时势。吉、凶说明守正大才能获胜。爻和象在卦内变动,吉和凶就在卦外显现出来。功业能否建立,就看是能否依照变化趋吉避凶,人的思想、感情则体现在卦、爻辞中。这样,天地的大德可以养万物,做人的法宝是慈悲为怀。

    伏曦氏统治天下,抬头观察天文星象,俯身观察山川地形,观察兽蹄鸟迹以及地上的植物,近的取法自身,远的取法万物,于是开始制八卦,以此会通神明的大德,类分万物的性情。伏曦氏结绳制成罗网,用来猎兽捕鱼,大概取法于《离》卦。神农氏兴起,砍削木头做锄,弯曲木棒做犁,利用耕种的农具教导人民,这大概取法于《益》卦。又规定中午时进行集市贸易,使每个人都能得到了自己需要的物品,这大概取法于《噬嗑》卦。黄帝、尧、舜相继通晓事物的变化规律,让民众不倦地使用器物,改制变革出神入化,使民众感到合用。

    《易》的原理是穷极就会变化,变化就会通达,通达就能持久。因此吉祥而无不利。

    《易》的内容就是卦象。卦象摹拟万物形态,彖辞裁断一卦的结果,爻辞仿效天下万物变动。因此,吉凶产生,悔吝显现。阳卦中阴爻多;阴卦中阳爻多,为什么?因为阳卦是奇数,一阳二阴;阴卦是偶数,二阴一阳。它们的德行怎样?阳卦一个君子主两个臣民,是君子之道。阴卦两个君主一个臣民,是小人之道。

    《易》(《咸》卦九四爻辞)说:“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孔子说:“天下事何必思虑?天下人沿着不同的道路走向同一个目的地,虽有百种思虑却有统一的目标,天下事何必忧虑?太阳落下去月亮升上来,月亮落下去太阳就升上来,太阳和月亮相互推移,光明就产生出来。寒冬过去暑夏就到来,暑夏过去了寒冬就到来,寒暑相互推移,年岁就形成了。所谓‘过去了’,就是收缩;所谓‘到来’就是伸展;收缩、伸展相互感应产生了利益。精研事物义理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是为了学以致用。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安顿身心,是为了提高道德修养。超出以上所讲的范围,就没有人知道了。彻底研究事物的精微原理,掌握其变化规律,就是崇尚的道德修养。”

    孔子说:“知道事情发生的预兆,是很神奇的,君子与上司交往不谄媚,与下级交往不轻慢,大概是知道预兆吧!预兆是事物变化地微细动态,是吉凶地先期显现。君子看到预兆马上行动,不等一天过完。《易》(《豫》卦六二爻辞)说:‘介与石,不终日,贞吉’既然耿介如磐石,断然可知(事物的发展趋向),何必用一整天?君子知道细微的变化,知道明显的变化,知道柔,知道刚,所以万人敬仰。”

    《易》的兴起大概是在中古吧?创作《易》的人大概有忧患吧?

    因此,《履》卦是道德的基础;《谦》卦是道德的把柄;《复》卦是道德的根本。《恒》卦是巩固道德的;《损》卦是修养道德的;《益》卦是扩充道德的;《困》卦是检验道德的;《井》卦是留养道德的;《巽》卦是展示道德的。《履》是教人和顺而达到目的的;《谦》是教人尊敬而光大其德的;《复》卦是教人因小识大辨析物情;《恒》卦是教人在复杂环境中坚持操守永不厌倦;《损》卦是教人克制自己而先难后易;《益》卦是教人长期增益别人而不虚假造作;《困》卦是教人在穷困中求得亨通;《井》卦是教人安居所处而思施四方;《巽》卦是教人权衡利弊而不露。《履》卦可以用来和顺进行;《谦》卦可以用来制定礼仪;《复》卦可以用来远离祸害;《益》卦可以用来广兴福利;《困》卦可以用来减少怨恨;《井》卦可以用来辩明道义;《巽》卦可以用来顺利行事。
 
   
《易》作为书是不可以离开的,但它讲的阴阳之道却屡屡变迁。它不停的变化,周遍流转在各卦六爻之间,上下往来没有常规,阳刚阴柔相互转化,没有固定的法则,只有根据变化了解其趋向。

    《易》教人出入有节制,进退合时宜,知道警戒自己,同时也使人明白将来的忧患和过往的故事,虽然没有师保和监护,却好象有父母在身边一样。开始时顺着卦爻揣摩义理,久而久之就掌握了可供遵循的规律。

    《易》这部书探求事物原始,归纳事物结局,从而形成卦体。一卦六爻相互错杂,象征特定时间条件下的具体事物。初爻的意义难以理解,上爻的意义则容易明白,因为前者是本始,后者是末尾,初爻是事物的开端,上爻是事物发展的完结,而卦义也最终形成。至于错杂物象,陈述性质,明辨是非,则非结合中间四爻无法全面理解。

    《易》这部书,内容广大完备,有天道,有人道,有地道。卦画有三,象征天、地、人三道。两卦相重就出现了六爻。六爻没有别的意思,也是三才之道。道有变动,所以叫爻。爻有阴阳,所以叫物象。阴阳物象错杂,所以叫文,文理有当与不当,所以产生吉凶。

    八卦是卦象来表述哲理,卦爻辞是用具体情态来陈述卦义。刚爻柔爻混居六爻各位,吉凶就可以看出来,各爻的变动有利与不利,吉凶的结果则随着变动而改变,因此,喜爱和憎恶相互攻击就产生了吉凶,远的和近的相互取舍就产生了悔吝,真情和虚伪相互感应就产生了厉害,《易》所表达的情况,两者亲近而内心疑惑的人言辞杂乱无章,善良的人话少,浮躁的人话多,污蔑好人的人言辞游移不定,失职误事的人言辞迂曲不明。

    天和地确定上下位置,山和泽二气相通,雷和风相迫近,水和火相互厌弃,八卦就是这样相互交错。计算过去的事情可以顺推,预知未来的事可以逆测,因此,《易》是用来逆测顺推,察往知来的。雷震动万物,风吹散万物,雨泽润万物,日照射万物,兑欣喜万物,乾主宰万物,坤保藏万物。

    天用雷(震)使万物出生,用风(巽)使万物长育,用日照(离)使万物成长显现,用大地(坤)为万物提供营养,用秋天(兑)使万物成熟喜悦,用初冬(乾)使万物阴阳搏斗,用冬天(坎)使万物劳倦归藏,用立春(艮)使万物完成生长过程。万物生于雷(震),震是东方。万物在风(巽)中长育,巽是南方,齐形容生机勃勃,整齐一致。离是太阳,是南方,在日照下万物都成长显现。古人坐北朝南听政天下,面向光明处理政务。坤是地,万物都从土地吸取营养。兑是正秋,我万物欣喜的季节,秋天使万物成熟喜悦,乾是西北,是阴阳相互搏击。坎是水,正北之卦,是(搏斗之后)疲劳万物成熟归藏。艮是东北之卦,是万物完成旧的规程开始新的生命转变时期,万物完成生长。

    所以,人们把易学说是神学,所谓“神”,是说万物生长变化极为神妙。震动万物最快的是雷,吹拂万物最快的是风,干燥万物最快的是火,使万物欣喜谁也比不上泽,滋润万物谁也比不上水,完成万物生长过程而又重新开始谁也比不上艮。因此,水和火相互接济,雷和风不相背逆,山和泽气相通,然后才能变化无穷而生成万物,这就是八卦的神奇奥妙,玄妙无穷。

    中国《易经》的科学性,祖先人就下了定义。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是无可非议的了,而现在有些人,把《易经》说成是封建迷信书籍。可是,《易经》这部书里并没有封建迷信神鬼之类的产物,只是有些根本不懂《易经》的人,利用《易经》内的占筮部分的预测方法,讲神弄鬼,骗人钱财。这样给学习研易的人带来了一个极为不良的影响,甚至导致中国的华夏文化不能发扬光大。

    《易经》究竟是什么呢?有的人的确不了解,要正本清源的给人们的回答是:经》是一部历史学、天文学、地理学、数术学、哲学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完整型学说理论书籍。其内涵极为丰富,以阴阳、五行、四时、方位、生、克、制、化之理,掌握物质运动的自然规律。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发展的自然规律。”同时,还有故物谓化,物极必反,阴阳互变,一分为二,太极动生阳,静而生阴,故阴阳之道的哲学观点。所以,中国《易经》它之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就在于它的一阳一阴之谓道的宇宙原理,奇特的思维模式在实际中及其广泛应用价值。

    中国《易经》,我祖父、父亲都研究它,没有很深的造诣,不过给我留下了一些宝贵的财富——书。我在父亲徐春义研易的指导下,从小就随父看一些《易经》之类书籍。一九七二年“数术泰斗”陈维辉,在我老家插队落户,三年余载,在此期间,我拜陈维辉先生为师,从他学“中国数术”之理论(天文、地理、历法、气象、哲学、生物等文章)。重点研究《宋易》、《大六壬》、《麻衣相法》、《太极生生数》、《铁板神数》、《二十八宿考》、《河图》、《洛书》等阴阳、八卦之类的书籍。

    三十年来,我为个人、集体、单位预测数万余人次,大部分都反映是准的和比较准的。这就证明《易经》的价值在其中了。

    有人问,人有没有命运?以人的一生来讲,人是有命运的。万物都有枯荣,何况人乎!人的生与死,吉与凶,在世生平绝对不是一样的。宋朝宰相吕蒙正讲:“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蜈蚣百足,行不及蛇;家鸡翼大,飞不及鸟;马有千里之程,非人不能至位;人有凌云之志,非运不能腾飞;文章盖世孔子,尚困于陈邦;太公直钩于渭水;盗跖年长不是善良之辈;颜回命短,非恶凶之徒;尧舜至圣,却生不肖之子,瞽叟顽呆,反生大圣之儿;张良原是布衣,肖何曾为县吏;晏子身无五尺,封为汉朝大将;冯唐有安邦之志,至老半官无封;李广有射虎之威,终身不第;楚王虽雄,难免有乌江自刎;汉王虽弱,却有河山万里。满腹经纶,白发不第;才疏学浅,少年登科;有的先贫而后富,有的先富后贫;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洋被犬欺,君子失时,拱手于小人之下;天不得时,日月无光;地不得时,草木不生;水不得时,风浪不平;人不得时,命运不通。但是,通过预测,得知吉凶,可避凶化吉,防患未来,改变命运。黄河尚有澄清之日,岂可人无得运之时。

    一个人的命运是有的,同时也是可以改变的,天上有四,人间有六。天上给你四分,自已的主观努力可得六分。

    通过自已的努力,修养改变自已的命运是完全可以的。所以,不等于一个人没有命运。因此,在科技相当发达的今天,我们应当在坚持不懈努力的基础上,牢牢抓住身旁的每一次机遇,尽可能的利用好每一次来之不易机会。使自己的人生道路更加宽阔而富有价值。在提高物质文明的同时,要大力搞好精神文明建设,从而使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编校: 海瑛
 

 
 
中国易经学院
中国河洛易经学院
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
东南亚地区易经研究中心
马来西亚世界中国珠算心算学院
阅读()评论 (0) 收藏(9932)

Publish Comment发表评论

您的称呼(必须填写)*

Comment网友评论